為什么助聽器需要“被”壓縮?如何將諸多“壓縮”優(yōu)勢應用于實際驗配中?遇到難點時又該如何解決?
優(yōu)勢1:避免引起不適感和損傷聽力損失
當助聽器使用者處于噪音環(huán)境下時,環(huán)境中的高強度聲音會被再次放大,從而引起使用者佩戴不適。
不僅如此,高強度水平的噪音還會損傷助聽器使用者的殘余聽力,使部分使用者在佩戴助聽器后再次出現(xiàn)聽力下降。
那么,助聽器如何應用壓縮技術來保護使用者的殘余聽力呢?
一般而言,現(xiàn)代數(shù)字助聽器多采用輸出限制的方式來控制助聽器的最大聲輸出。
輸出限制的方法是在助聽器的輸出端裝載一輸出控制壓縮器(Output-controlled compression),該壓縮器的壓縮比一般大于8:1,起效時間通常小于5ms,釋放時間通常在20-100ms之間。
輸出控制常用壓縮參數(shù):
CR>8:1
AT<5 ms
20 ms
優(yōu)勢2:減小音節(jié)或音素間的強度差
當一段話的音節(jié)或音素間強度差較大時,聽障人士在使用助聽器時常常會出現(xiàn)如下問題:
聲音時而微弱,時而大聲;
語句時斷時續(xù),時而聽得清,時而聽不清;
小聲聽不見,大聲覺得吵。
對于聽覺動態(tài)范圍較窄的聽障人士而言,由于他們對語句間的強度變化較敏感,因此,僅通過調(diào)節(jié)增益值并不能解決上述問題。
那么,是否可以運用壓縮技術來解決助聽器佩戴者的這些困惑呢?
采用快壓縮(fast-acting compression)方案對輸入水平進行控制可有效的減小音節(jié)或音素間的強度差。
快壓縮方案通常也被稱為音節(jié)壓縮(syllabic compression)或音素壓縮(phonemic compression)。其壓縮比通常大于1.5:1,但小于3:1,起效時間通常為1-10ms,釋放時間通常為10-50ms,壓縮閾小于50 dB SPL。
快壓縮常用參數(shù):
CR>1.5:1,但<3:1
1 ms
10 ms
CK<50 dB SPL
如下圖所見為某段語音的強度示意圖,a、b兩部分分別表示微弱的語音和高強度語音。
其中黑線表示線性放大,紅線表示非線性放大(CR=3:1,AT=20 ms,RT=200 ms)。

分別觀察a、b兩部分的強度變化可見,經(jīng)線性放大后的語言強度差異較大,而非線性放大(采用快壓縮)可減小了各音節(jié)或音素間的強度差,使兩部分語言的波動變化較小。
優(yōu)勢3:調(diào)整整體水平強度差
快壓縮技術可以減小各音節(jié)或音素間的強度差異,從而使進入助聽器內(nèi)的各個聲音在強度上不會出現(xiàn)較大波動。
然而,于此同時,快壓縮技術也降低了語言的整體強度。
由上圖可明顯看出,經(jīng)壓縮處理后的整體語言強度比線性放大后的更低,這使得助聽器佩戴者常常反應:聽得清楚,但整體聲音太柔和,感覺說話者有氣無力。
那么,針對助聽器使用者的這一困惑,壓縮技術又有哪些處理方案呢?
用于調(diào)整整體水平強度差的壓縮器通常被稱為自動音量控制(automatic volume control),該壓縮器的壓縮比通常大于1.5:1,且小于4:1,起效時間和釋放時間分別大于100 ms和400 ms,壓縮閾通常小于50 dB SPL。
控制整體水平強度差常用參數(shù):
CR>1.5:1,但<4:1
AT>100 ms
RT>400 ms
CK<50 dB SPL
優(yōu)勢4:提高聲音舒適度
壓縮限制可控制助聽器的最大聲輸出,避免損傷殘余聽力、緩解佩戴不適等問題。
那么,針對中、低水平的輸入聲,壓縮技術又有哪些方法讓使用者聽得更舒服呢?
助聽器由傳統(tǒng)模擬技術發(fā)展至現(xiàn)代數(shù)字技術的過程中,其聲音質(zhì)量出現(xiàn)了較大變化。
即助聽器不再是單純的放大聲音,而是在放大聲音的過程中處理聲音,使其變得更加柔和、自然。
如下圖所見,助聽器針對不同水平的輸入聲采取了不同的壓縮方式。
當輸入聲較小時,采用線性放大可保留小聲的可聽度和真實度;
當聲音逐漸進入中等水平時,可根據(jù)助聽器使用者的聽覺動態(tài)范圍及實際需求選擇中等水平壓縮(medium-level compression)或高水平壓縮(high-level compression),如此可保留中等強度聲音的可聽度,同時改善高強度聲音的舒適度。

綜上可見,在明白壓縮是什么、讀懂壓縮參數(shù)的前提下,運用壓縮優(yōu)勢改善助聽器使用者的聆聽效果及佩戴舒適度是助聽器驗配師日常工作中的重點。
更多詳情請登錄www.xzjxt.cn